商品经济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1.社会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生产是直接为自身的消费而进行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交换为目的)

人类社会一共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按需分配)三种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只经历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正确),原因:目前确实只是经历了两种,现在还没有跨越到共产主义社会中。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提出者是列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判断:因为有了剩余产品,才会产生商品经济 (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

商品及其属性

1.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1)是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制造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2)要用于交换,劳动生产出来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与他人交换。

自然界的物品≠商品,自给自足的物品≠商品,捐赠、抽 奖物品≠商品;无形的服务若满足了以上两大条件,便也是商品。

2.商品具有二重属性。

(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总结:

(1)使用价值是有用性。

(2)价值的概念:通过三个关键词来理解。 (商品是前提、人类劳动、无差别)

(3)价值只有量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样。

(4)各自对应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社会属性。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2、劳动的二重属性是马政经的枢纽。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正常生产情况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是正比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 VS 单位商品价值量 成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 VS 单位商品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 VS 单位商品价值量 无关

货币

1.概念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职能

职能
概念
形式

价值尺度

自身价值衡量其他商品价值

标价

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进行

小卖部买东西

支付手段

偿还债务/钱货分离(延期支付、提前支付)

赊账、定金、租金、工资、还债、利息、税款等

贮藏手段

作为社会财富加以贮藏(必须是足值贵金属货币)

黄金、白银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美元、英镑等

3.数字人民币

(1)概念

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2)职能

根据《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等功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始终都存在并发挥作用(错误),原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中存在价值规律(正确)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交换都是等价的(错误)

2.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求决定价格(错误),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不能决定价格。 供求和价值共同决定价格(错误)

3.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