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848 年 2 月英国伦敦,《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1919 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进行了中文翻译(不是陈独秀、李大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说的就是陈望道的故事。李大钊是“引来天火的第一人”,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不实践就不知道它是科学的,不知道要推翻资产阶级,不知道是站在人民这边,是要不断发展的。
单选题:“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指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是站在少数有钱有权的一边,还是广大劳动人民一边,马克思表示站在人民这边才是正道。
单选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单选题: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首先要用马哲武装自己的头脑,推翻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科学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社会;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哲、马政经最终都要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社会服务。
二、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人都有世界观,所以人人都懂哲学(错误),原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必须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错误),原因:“科学”是正确的,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哲才是理论化、 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提出来)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正确),原因: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内,意识相当于思维,物质相当于客观存在。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五行,包括金木(如花草树木、 木头做的桥梁、工具)水火土,均属于实物/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将本原归结为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五行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探讨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形”指身体,“神”指精神,即身体存在精神就存在,身体没有了,精神就随之消失了,主张身体决定精神,将“形”归结为本原,身体和形均属于实物,实实在在的东西,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④气者,理之依也——探讨气和理之间的关系,“气”指非常细微的物质, 可比照现在的空气理解,人们呼吸的空气中有肉眼看不到、但作为实物存在的细菌、灰尘;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人也可以感受到。气决定理的存在,主张气是本原,气是一种实物,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结:根据关键词判断,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形、气。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称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是将物质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缺陷:
(1)机械性。 (承认事物是运动的,但认为事物只做机械运动,只有这一种形式)
(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形而上”最早出自《易经》中,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考试结合例子考查: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从人出发。关键词为“人”“我”“吾”“心” “思想”“感知”“观念”,认为人主宰了万事万物。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一切事物都凝聚我的意识,从我出发,是主观唯心。
②陆九渊:吾心即宇宙——整个宇宙都是我的心,从我的心出发,是主观唯心。
③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思考所以存在,不思考万事万物都不存在, 是主观唯心。
④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主观唯心。
⑤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人/我感知世界,归结到人身上,为主观唯心的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人之外的,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关键词为神、上帝、 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朱熹的“理”;老子的“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信命”。
①朱熹“理生万物”: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不是具体的物质,也不是人的精神,将其归结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神秘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②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道” 是神秘的客观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黑格尔“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并非指人的精神,黑格尔认为有一种力量超脱于整个物质世界,也可表述为绝对观念,属于客观唯心。
④《论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的生死和富贵都是由命格、天道所决定的,要信命,属于客观唯心的观点。
⑤神。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特征:实践(去干、去做)、科学性(都是正确的,是不会跑偏的)、革命性(马哲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单选题考点)。不实践不知道是科学的,不知道是与资产阶级对立的。
第二节 唯物论
一、物质
(一)物质的定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变迁。
单选题考点:五种运动的基本形式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是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的变化包含方方面面。
(三)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静止等于不动(错误),原因: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 态,运动是前提,运动是绝对的状态,在该运动下才透露出了静止的方面,如学习时,看似静止,但体内的血液是流淌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躺着看满天的云不动,体现自身静止的状态;不知道云和我一起向东,体现动,动静都有,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即坐在这里没有动,“日行” 即运动的方面,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变和不变,体现了两者的统一。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如水滴到石头上,石头就会变得湿润,在空旷的地方大喊会有回声)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向着阳光、水源生长;又如捕蝇草会消化闯入的小虫子);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如猫、狗会感 到恐惧,如鸵鸟感到恐惧会把头埋到沙子中;刺猬感应到危险会缩成刺球;乌龟会缩进壳里;壁虎会断尾逃跑;黄鼠狼会放臭屁等);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1)人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进一步促使意识的产生。
动物不可能有意识,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它们的本能、习性,都是刺激的结果, 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
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判断:
(1)正确的意识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源于主观世界(错误),原因: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归根结底都是意识,均源于客观存在,而错误的意识只是在头脑中有了错误、歪曲的反映。
(2)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正确),原因:“内容上是客观的”指任何的想法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想法;“形式上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存在于人脑海中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是主观层面的东西。
(3)意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错误)
4.意识的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判断:
①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②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原因:付出行动即能转化,如甲饿了,想 要吃一袋方便面,甲可以出门购买并煮面,将想法通过一番操作变成物质层面的东西,“操作”即为实践。
③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错误),原因:忽视了实践的环节,凭空想象,靠意念,这样是不行的。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普遍性:关键词“不孤立”,世界上任何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都是存在普遍联系的。
普遍性可能结合例子考查:
①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来千里之外的一场龙卷风,将蝴蝶和龙卷风联系在一起。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大家都去护城河里取水,水用完了鱼就会死,城门失火引起鱼的死亡,联系在一起。
③共同体:围绕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哲学中体现联系的普遍性,通过新冠病毒把整个人类健康都联系到一起,病毒才是共同的敌人。
(2)客观性: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件事情有联系就有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联系,不能主观强加。
①考试穿红色,意味着开门红,穿绿色意味着一路绿灯,穿灰黄色的袜子, 意味着走向辉煌;与学霸握一握考试的手,解题思路全都有;让老师摸一摸答卷的笔,偏难怪题都避开你;试卷发下来亲两口,意味着稳过。这些行为与考试分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主观臆断的,这些行为就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还有数字迷信,认为 6 和 8 很好;4 和 14 不吉利。数字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与好事坏事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是违背联系客观性的情况。
③镇门兽、转运珠、平安符、招财猫等都是劳动人民的想象力而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看到喜鹊觉得好事要来到,看到乌鸦觉得要倒霉,喜鹊和乌鸦仅仅是飞鸟,与好事坏事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3)条件性: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条件,要有一个中介“搭桥”。
(4)多样性:万事万物多种多样,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是单一的。
命题: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错误), 原因: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两个事物有联系,要有中介搭桥,不是随便抓来两个事物就有联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3)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体现发展:
1.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矛盾同一性:
1.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强调依存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向对立面转化,强调相互转化
3.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体现依存
4.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转化
5.乐极生悲:是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总结:普遍性指矛盾到处都有,特殊性指矛盾各不相同。
(3)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
1.对症下药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精准扶贫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两方面看:
(1)研究复杂事物(多个矛盾中)划分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围绕单个矛盾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考试不考查概念,给出例子,判断抓主要矛盾还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判断。
(1)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2)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主要方面。
读语境:
(1)句子表达办事情、怎么干、付出什么行动,为抓主要矛盾。
(2)表达看问题,怎么看待一件事情(有什么观点、态度和看法),要选抓矛盾主要方面。
例子:
1.牵牛要牵牛鼻子:办事情,为抓主要矛盾。
2.互联网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秉持什么观点看法,怎么看为看问题,为抓主要方面。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办事情,为抓主要矛盾。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金,还是有杂质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是有缺点的,也有不擅长的地方,怎么看待事物为看问题,为抓主要方面。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苍蝇老虎一起打”体现两点论,但不是平均分配理论,而是“重拳出击打老虎”,即主攻方向,明确要抓的重点,两点、重点都有,体现了统一。 (2)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建设(全面建设),为两点论,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重点,体现两者统一。
5.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外因:结合例子,判断强调内因还是外因。
(1)出淤泥而不染:自己在泥土中出来,没有沾染脏东西,强调内因。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的变得更优秀,接近不好的变得更差,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外因。
(3)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一个事情一定是自己先腐烂,然后才生出小虫子,强调内因(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4)酒香也怕巷子深:巷子太深,对酒香的传播产生影响,即外部环境,强调外因。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例子: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层冻得很厚不是一天冻出来的,“非一日”强调积累的过程,长年累月,强调量变的过程。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善很小就不去做,积小善就成大善,就成了大好人;不要认为恶很小就去做,积小恶就成大恶,成了大坏蛋,强调积累的过程。
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里长的堤坝崩溃是因为蚁穴,蚂蚁挖得太多、太深就崩溃了,蚁穴强调量的过程。
④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蛀虫太多了木头就折断了,缝隙太大了墙体就会倒塌,“众、大”都强调量的积累的过程。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命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了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错误)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命题:质变中已经没有任何量变的成分/量变是纯量变,没有任何质变 (错误),原因: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3.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考试可能结合例子进行考查:
(1)注意分寸:比如自己可以和他人开玩笑,但是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能太过分,要拿捏好度。
(2)过犹不及:做得太过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行,要做的刚刚好才可以,要适度。
(3)治大国如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治理国家和烹饪一样,对国家的治理太严苛或火候太大不行,但什么都放任不管也不行,要刚刚好才可以,强调适度原则的问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单选题: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高铁是对绿皮车的一种扬弃,吸收好的,剔除不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利”和“香”体现前进性,“磨砺” 和“苦寒”是事物所经历的曲折,前进性和曲折性都有,体现二者统一。
②历尽天华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今天美好的景象是前进,但是是经过人们从艰难困苦中开拓出来的,“万事出艰辛”是曲折;再如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五对范畴(考查很少)
(一)内容和形式
1.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2)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二)现象和本质
1.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现象的分类
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三)原因和结果
1.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2.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构成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例子:
①四季更替:有春夏秋冬的顺序性,第一方面满足;但是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顺序性,春天来了不是因为冬天走了,冬天来了不是因为秋天走了,产生四季 更替、有春夏秋冬不是因为前面的季节走了,而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单纯的四季更替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②熟能生巧:先熟后巧,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因为熟练于是找到一些诀窍,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方面同时满足,具有因果关系。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了解即可,基本不考查)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五)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第四节 认识论
一、实践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类
判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从事的实践活动逐渐多样化(错误),原因:“实践活动逐渐多样化”说法正确,但“机器人从事的实践活动”说法错 误,只能是人从事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关键词为“构成要素”。
2.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做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因为主观能动性是发挥意识的作用。
3.社会历史性:强调人进行实践活动时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制约。
4.直接现实性: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获得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通俗来讲为人要想活着、生存下来,就要有吃的、喝的、用的,获得这些物质生产资料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
2.社会实践: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组成了社会,社会实践强调人与人。
3.科学实验:科学家探索世界规律进行的活动,关键词为“探索规律”。
考法:
(1)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单选题)
(2)给例子判断体现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如小明在草原放牛、二娃参加同学会、翠花研究大数据。小明在草原放牛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畜牧。
二、认识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世界,对各种事物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对于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综合性认识)和表象(回忆和再现)。
(1)感觉:与感觉不错、感觉很好不同,哲学中的感觉指的是对一个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关键词为“个别属性”。比如第一次吃雪糕,拿在手中会先观察拿在手中的雪糕是什么颜色、表面光滑、凉凉的、表面有花生碎等,都是对雪糕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认识个别属性之后认识得更多,会有综合性的认识。如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是巧克力味的,吃起来凉凉的,口感是丝滑的,花生碎很香,为对雪糕的综合认识。
(3)表象:强调“回忆和再现”,如吃完雪糕后依然可以回想起来雪糕的样子、口感、味道、形状等,即回忆和再现所接触的雪糕;再如与恋人分手,依然可以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即为对表象的回忆和再现。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对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区分识别)和推理(由已知推未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高级依赖低级。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低级要发展为高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高级与低级相互渗透。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更重要):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原因:来源是根,说明认识根源于实践。
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原因:途径是获得对于事物认识的方法。认识的途径不唯一,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判断: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说明要应用,不能只在手里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关键词为“形成了”,即原来没有精神,后来形成了精神,为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得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例子进行了判断,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认识不断地向前走、加深、前进,为推动力的问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总结:
(1)强调落实,则为应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强调形成,或者对于事物的认识,原来没有现在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实践中得出。
(3)如果题干中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则为实践检验,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 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若一种认识推向、前进,或者对于一种认识更深、更广、更全面、向前发展、向前走,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向前)。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三)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四、真理
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注意:
无论是真理还是意识,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二)社会意识(考点较少)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如奉行的道德、学习的哲学、提倡的艺术等都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东西。)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 不完全同步的。)
命题: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体现了社会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原因:经济落后指社会存在方面比较落后,在哲学上(社会意识),“演奏第一小提琴”指优秀,手法高超才能当第一小提琴手,即社会意识很先进,社会意识先进于社会存在,体现超前的一方面,体现相对独立性。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区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①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形态、哪个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未来都有,基本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不变的。 ②社会的主要矛盾会变,比如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主要矛盾与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不同。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
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智能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中。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命题: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错误),原因:反作用不是看 生产关系正确与否、是否先进,而是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相适应会促进,不相适应会阻碍。
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有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有田同耕、有衣同穿、 有饭同吃,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主张公有制(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并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落后,不足以支撑实行公有制,二者是扭曲的。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等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等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最后更新于